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舒勇:AI是思想“照相机”,我们要借它飞得更高
文艺工作者如何应对 AI 冲击?对于"人工智能 + 文化"有什么好的建议?岭南文化如何出新出彩? 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。舒勇表示,文化艺术发展一定要和科技同频共振,要借助 AI 这个"翅膀",让文化艺术走得更远、飞得更高。
文艺要和科技、时代同频共振
羊城晚报: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"文化",并对文化工作作出具体部署,您有什么感触?
舒勇:报告中确实有很多提到"文化"的部分,但最触动我的是"持续推进‘人工智能 + ’行动"的部署,我觉得这非常重要。未来我们肯定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,我们需要把文化放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下去思考,将文化和人工智能进行融合。
文化艺术发展一定要和科技同频共振。因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文艺的革命,比如说就像当年照相机的发明,推动了艺术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维度。
如果我们还在传统语境中去谈文化的话,可能会有一点跟不上时代。所以我希望我们文艺工作者,应该尽快接触和使用 AI。只有借助 AI 这个"翅膀",我们的文化艺术才会走得更远、飞得更高,才能够更好地和时代同频共振。
羊城晚报:在"人工智能 + 文化""人工智能 + 艺术"方面,您有没有一些尝试和探索?
舒勇:人工智能在不同年代、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和结果,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,也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。
600 多天前,我开始从事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创作,每天用 AI 创作一张画,并在社交媒体分享。在这期间,我不断对比传统绘画和人工智能制画,积累与 AI 创作互动的经验,也试图寻找到 AI 和我们人脑的一个区别。
羊城晚报:在 600 多天 AI 创作的尝试和探索中,您有什么感受?
舒勇:当我第一天开始 AI 创作时,它的高质高效高产,让我觉得很神奇,也很震撼,也确确实实让我感受到焦虑,有一种快感之后对于传统艺术无能的感觉。我甚至觉得传统艺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,有两个月的时间,我根本就没有动笔画一笔。在这期间,我反复使用 AI 进行创作,获得了"造物主"那样的快乐,就像孙悟空一样可以千变万化。
两个月之后,你会发现这样的快感、快乐来得很廉价,我也有一种江郎才尽被抽空的感觉。AI 让我的知识想法很快就变成一堆没有温度的数据和信息时,我开始质疑它了,我又回到画布前。当我把毛笔、水和宣纸一渲染的时候,那种效果一下子又激活了我对传统绘画的感触,我意识到传统绘画是一种释放情绪的体验,是我们进行认知的一个仪式,现场创作的神圣感、仪式感是 AI 不可替代的。
AI 是一台思想的"照相机"
羊城晚报:AI 现在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,很多文艺工作者对此很焦虑,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?
舒勇:我觉得不用去焦虑,其实 AI 肯定没办法取代人类,它只会取代不懂 AI 的人。所有的 AI 都是人类思想的直观反映,在我看来,它是我们的工具,它就像一台思想的"照相机",把我们人类的思想、大脑里的潜意识,通过算法很好地"照"出来。如果能够用好它的话,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。面对 AI,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高维的艺术创作,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,需要更多对美术的理解和感悟。
如果能把人脑的不确定性和即兴的灵光乍现,把人的情绪和有温度的想法,和 AI 这种冷静的技术结合起来,我们可以创造出很伟大的作品。
羊城晚报:对于在文化艺术领域运用 AI,您有什么好的建议?
舒勇:我希望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 AI 发展,用中国的天人合一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,去赋能 AI,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,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。
因为 AI 作为一个智能体,它未来一定会有"主权人工智能"出现,换句话来说,也就是未来会出现中国机器人、日本机器人、美国机器人、英国机器人,它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,一定会有文化基因在里面。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价值观、文化能够尽快地介入到人工智能应用。
文化要生长于现实和未来
羊城晚报:从《筑梦》《古歌砖》到《丝路金桥》,您从之前的探索先锋现代艺术到如今打造国家文化符号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?
舒勇:我一直有感于文化符号,用文化符号在进行创作,去推动社会进步,这一直没有变,可能只是表现方式和形式有所转变。
我有脸盲症、路盲症,看到陌生的东西,会感到慌张、焦虑。但当我看到中国国旗、看到汉字,有我熟悉的这些标识和文化的时候,我一瞬间就会安静下来,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。所以,我所有的艺术创作,都是在试图把自己的作品转化成符号,只是说这些年会越来越清晰地把符号更加专注于某一些东西,比如说我的作品《丝路金桥》。
羊城晚报:你曾在广州求学生活多年,您觉得在新时代岭南文化该如何出新出彩?
舒勇:广州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座城市,他开放包容,有烟火气,既务实,又有想象空间。文化一定要生长于现实,生长于未来,未来大的语境肯定就是跟人工智能息息相关,岭南文化要出新出彩,一定要积极地介入到 AI 的语境之下。如果你不去介入,可能我们的岭南文化就变成非常传统的非遗了。在 AI 时代,岭南文化千万不要落后,广东应该继续打开他的胸怀去拥抱未来。
总策划 | 任天阳
总统筹 | 林海利
策划执行 | 林洁 黄丽娜
统筹执行 | 宋金峪 罗仕 汤铭明
摄影 | 汤铭明
采访 | 罗仕
剪辑 | 方浩
设计 | 梁岚